
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
柳碧風(fēng)輕,梨花雨細(xì),縱使不舍,繁花似錦的春天終會逝去,不復(fù)存在。正如我們?nèi)松囊恍╇H遇,即使再美好、再輝煌、再深刻,也終究會被時間打磨成一道輕微的光影,落寞或沮喪,坦然或幸福,籠罩在孤獨時刻的心頭,獨自品味。
這個時代,物質(zhì)豐富,信息發(fā)達(dá),我們有一百種消遣和聚會的方式,卻不擅長與自己對話。我們因孤獨而聚會,也因聚會而孤獨,我們似乎沒有自己的精神世界。正如青年作家劉同在他的《我的孤獨,雖敗猶榮》一書中說道: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,合群了才是真正的孤獨。“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(fā)現(xiàn)自己,因此我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。孤獨,才是人生的常態(tài),也是人生最終的歸途。不會享受孤獨,就不會享受人生。然而,能享受孤獨的關(guān)鍵,是一個人獨立的思想和人格,是赤誠的心靈。
臺灣女作家三毛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,她不曾懼怕孤獨,反而享受珍惜著孤獨。她曾說,偶爾的孤獨,在我個人來說,那是最最重視的。我心靈的全部從不對任何人開放,你可以進(jìn)我心房看看、坐坐,甚至占據(jù)一席。但是,我有我的角落,那是:”我的,我一個人的。”三毛的一生,是赤誠的一生,隨性而浪漫,敏感而倔強(qiáng),永遠(yuǎn)遵循著自己內(nèi)心的感受,敢愛敢恨。休學(xué),抑郁,自殺,情傷,輾轉(zhuǎn),生活的諸多坎坷和磨礪,沒有將她擊垮,反而造就了她的樂觀和情趣,即使在風(fēng)沙肆起的撒哈拉沙漠,她仍舊以她敏銳的視角,發(fā)現(xiàn)了人性之美、自然之美,并以自己的光和熱去撫慰別人,以自己的幽默和智慧帶給旁人歡樂與希望。她對生活的熱愛,對大自然的熱愛,對自由的熱愛,從未改變。
三毛還說過,“我喜歡適度的孤單,心靈最釋放的一刻,總舍不得跟別人共享,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。”“許多人說,忙碌是忘掉憂愁的良藥,我倒是覺得,安靜才是化解苦痛的好辦法。”她年少時,有著豐富的閱讀和游歷,她早已參透了人生,把握住了生活的真諦,萬千煩惱和苦痛,都可以在一段安靜的獨處中一一得到化解,加固而非動搖她真善美的價值體系。
天生的憂患意識,使得我們常常處于焦慮之中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,幸福的時刻似乎總是短暫。誰不是時常與影子為伴,沒有人真正了解誰的心思,許多苦難要自己承擔(dān),一些喜悅難以分享。“過去都是假的,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,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,歸根結(jié)底也不過是一種轉(zhuǎn)瞬即逝的現(xiàn)實,唯有孤獨永恒。”
學(xué)會獨處,試著讓自己停下來,靜一靜。同時,你要知道,唯有足夠的閱讀和閱歷才能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,使內(nèi)心充盈,使人格獨立,感知身邊的美好,使我們在孤獨中開出花來;唯有足夠的運(yùn)動和行動才能支撐我們健康的靈魂,做好真實的自己,傳遞美好的訊息,在孤獨中收獲喜悅。孤獨,是別樣的高貴。無論怎樣的心情,在孤獨中我們才是真正的自己,在孤獨中才能直面自己的內(nèi)心,能夠與自己的心靈對話,才能在百味人生中不被擊垮,活出自己的味道,收獲幸福的感覺。
|